养生网
当前位置:养生网 - - 健康资讯 - - 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5-09-04 11:22:20 | 文章来源 :

核心提示:《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因为缺少了伦理道德的教育,结果我们现在人,快要堕落的离禽兽不远了,还不知不觉。所以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几希。几希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点点,那么这一点点东西人把它保留下来,而禽兽把它给丢掉了。这一点点东西是什么?那就是人懂得礼,人懂得义,他懂得用礼义,来约束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所以他才成为人,而不是禽兽。所以孟子也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有了好房子住,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不知道五伦之道和做人的责任、本分在哪里,这个时候人就堕落的离禽兽不远了。那么大家听了这两句话感觉到,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经典上的话,从来都不会过时,所以经者常也,他所讲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道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如此。所以《群书治要》,虽然是记载了唐朝以前经史子集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但是我们现在人看来,依然可以为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

《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古人是通过教育来达到治理人心的效果的。《论语》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没有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没有让百姓树立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意识,而人的欲望被引导出来了,那么人们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去贪污腐败,就被处以刑罚,这是虐政。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它重视严刑峻法,不重视道德教育。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提倡依法治国的同时,特别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些都是正确的。

《群书治要·盐铁论》中说:“古者周其礼而明其教,礼周教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刑罚中,民不怨矣。”古时候,规定周全的礼仪,昭明教化。礼义完备,教化昭明,对不服从的人再按照其违法犯罪的程度,处以不同的刑罚。刑罚得当,老百姓就没有怨言了。“今废其德教,而责之礼义,是虐民也。”现在废除了仁德的教化,却责求百姓遵守礼义,这是虐害百姓。

《孔子家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夫子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有父子两人互相控告,孔夫子就把他们关进了同一个牢房,三个月都没有进行判决。后来父亲撤诉,孔夫子就把他们都释放了,没有再追究。鲁国的大夫季孙听到了这件事,很不高兴。他问:“司寇,你欺骗了我。我曾经听您说过,孝是治国的根本。现在杀一个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国的百姓都尽孝,但是您不把他给杀掉,反而把他赦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6b2db828a43485b77bff509eadef396

b0fdd0584421b66f3dd42e3e980e855

孔子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身居上位的人没有教育、引导百姓,没有教导他们走正道、行孝悌,结果百姓犯了罪,就对他们处以刑罚,甚至把他们杀掉,这是不符合情理的。“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不教导百姓培养起孝心,却用孝的标准来审判,这是杀害无辜之人。“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全军溃败不可以斩杀士卒,司法混乱不可以惩罚百姓。“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这是因为身居上位者没有实行道德教化,罪责并不在百姓的身上。“夫慢令谨诛,贼也”,法令松弛不严谨,却诛杀甚严,这是残害百姓。“征敛无时,暴也”,横征暴敛没有一定的时节,这是暴政。“不诫责成,虐也”,不事先教化百姓,却苛求他们尊礼守法,这是虐政。“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如果能够杜绝了这三个方面政事,那么才可以用刑。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zgysw.net/news/9810.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