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心理常识 > 实锤!抑郁容易让人变傻!

实锤!抑郁容易让人变傻!

发布时间:2020-09-29 17:21:00 |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核心提示:抑郁和阿尔茨海默症(AD)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焦虑、悲伤和绝望、注意力下降、健忘、淡漠、行动缓慢。以往临床医生多关注的是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然而近日《柳叶刀》发表

抑郁和阿尔茨海默症(AD)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焦虑、悲伤和绝望、注意力下降、健忘、淡漠、行动缓慢。

以往临床医生多关注的是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然而近日《柳叶刀》发表“柳叶刀特邀重大报告:关于痴呆的预防、干预和照护”2020年报告认为,有效干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12种危险因素或能延缓或预防痴呆病例发生,其中抑郁位列其中。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发展和转换的。

在今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术会议上,来自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郁金泰教授对抑郁和AD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01 抑郁不仅是AD危险因素,也是AD的症状

众所周知,AD病程具有三个阶段:临床前期、轻度认知障碍(MCI)以及痴呆期。

目前研究认为,患者在临床前期(即患者尚未进入AD病程时)出现抑郁发作,则会大大增加患者进一步发生为AD的可能,且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更高。因此,早期干预抑郁或成为AD预防的一大关键。

另外,发生在临床前期的抑郁不仅是AD的风险因素,抑郁更是AD早期和后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中的表现。据统计:

MCI人群抑郁发生率为32%;

整个痴呆人群抑郁发生率25%-30%;

血管源性痴呆(VaD)人群因临床表现为淡漠,因此抑郁发生率更高,为40-50%;

AD人群抑郁发生率约为20%。

02 抑郁导致痴呆的内在机制

郁教授团队近日发表的基于临床病例的研究,关注到了基线时阈下抑郁(尚未达到抑郁诊断标准但抑郁评分高于0者)对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非痴呆人群中,相较于抑郁评分为0的人群,基线时阈下抑郁人群的认知水平恶化速度更快。

后续,团队进一步探究了基线时阈下抑郁状态对脑结构的影响,发现这类人群的海马体积、颞叶内侧和内丘皮质体积较抑郁评分为0者缩小速度更快。这也从脑神经结构变化的角度对抑郁导致认知障碍风险加重、增加AD风险给出了佐证。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探究了抑郁-焦虑症状与Aβ沉积脑脊液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完全没有抑郁-焦虑者相比,抑郁-焦虑人群脑脊液Aβ水平更低,也更加接近AD的临床表现。后续分析也进一步证明,阈下抑郁正是通过降低脑脊液Aβ水平使得AD风险增加,但单独存在焦虑并不增加AD风险。

除了基于人群的研究,也有研究者进行了内分泌以及分子机制的探讨。有人认为抑郁引起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失调可促进AD的病理发生:抑郁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受体下调、影响负反馈调节并导致糖皮质激素增高和应答能力降低,并最终增加淀粉样沉积、Tau聚集,影响海马体积、增加脑实质萎缩最终影响脑结构。

另也有学说认为抑郁可通过增加机体慢性炎症最终促进AD病理发生:抑郁患者中枢与外周会有慢性炎症持续活跃和抗炎物质的下调,在此基础上Tau磷酸化状态受影响,最终引起Tau的脑内沉积、神经损伤以及脑结构的改变。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抑郁引起的神经递质失衡可促进AD病理改变。目前我们干预抑郁最常用的便是SSRI、SNRI类药物,因此该学说认为抑郁患者体内神经递质的失衡会参与慢性炎症的产生、降低神经保护作用最终与HPA理论和慢性炎症理论走向同一终点:增加AD发生风险。

03 知机制,才懂得如何干预

2020年,郁教授团队与国际认知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AD的循证预防指南。指南建议人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已经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I级推荐,A4级证据)。

干预措施方面,指南推荐患者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合理倾诉来排解反复的消极思维,促进积极的心理计划。抑郁患者应积极求医,尝试采用冥想、正念训练以及针对性谈话和药物治疗的抗抑郁手段来综合干预抑郁,进而降低AD发病风险。

另外,在抗抑郁治疗领域也有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认为:抗炎和神经递质补充疗法在改善抑郁的同时可以起到降低脑内Aβ和Tau沉积的作用。动物实验方面,积极干预HPA轴异常对改善抑郁和延缓AD发展也得到了阳性结果。我们也希望这种疗法可以尽快进入临床应用。

小结·展望

流行病学和生物学均显示抑郁可增加AD风险,轻微抑郁症状就可以增加AD发生;

抗抑郁治疗有可能影响AD的风险、发生和进展;

早期识别临床和亚临床抑郁症状有助于预防AD发生;

未来应区分反应AD早期征兆的抑郁症状和与AD无关的抑郁症状,并积极开展以认知下降和痴呆为主要结局的前瞻性抗抑郁治疗临床研究;

抗抑郁药物在AD早期治疗的机制应进一步明确;

应增加民众健康意识,使其认识到抑郁症状是认知下降的风险因素和早期征象。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zgysw.net/bj/xl/xlcs/8337.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